科学配比成趋势 产学研协同破题亚健康管理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约有7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问题,其中锌、硒等元素缺乏与免疫力关联的研究近年备受学界关注。在此背景下,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正积极探索基于临床数据的营养干预模式。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关于“微量元素协同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科学配比比单一补充更具健康价值”,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共鸣。
技术论证推动产业升级 健康中国落地再添实践样本
作为产学研合作案例,主动建康(江西)保健品有限公司联合科研院研发的复合矿物质补充方案成为讨论焦点。该方案投入超五千万研发资金,通过分析3.2万份临床数据,建立了微量元素动态平衡模型,选择锌、铁、锰、铜、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精准搭配,满足人体细胞代谢平衡协作、提高免疫力调节功能、实现人体亚健康自我修复,成功研发出长生博士牌多种矿物质口服液,其阶段性成果已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李敏指出:“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研发模式,为功能性食品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据悉,相关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已进入实质阶段。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计划开展万人级营养干预追踪研究,进一步优化产品适配性。“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让营养补充更精准地匹配不同人群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行业观察:从“泛补充”到“精准干预”的范式转变
随着《国民营养计划2030》的实施,我国健康产业正从粗放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本次研讨会释放出明确信号: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基于循证医学的营养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如胡万明处长在总结中提到的:“只有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用得上的健康服务,才能真正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
此次会议不仅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更展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在科学营养观念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健康管理的个性化与精准化,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编辑:王宇 审核:王永记
4月21日,中国微生物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杨海花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为四年级六个班的210余名同学作微生物主题的科普讲座。这是中国微生物学会科普演讲团,为响应中国科协“全国科技活动周”通知要求开展的第一场活动。 报告在学校体育馆进行,同学们坐在摆放整齐的小凳子上听讲。杨海花围绕国内外微生物研究和应用中重要的代表性工作... [阅读]
4月16日,2025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暨第二十届中国自动化产业世纪行活动(CAIAC 2025)在北京举行。200余位引领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业界专家、企业高层及来自各行业的用户代表齐聚一堂。 会上举行了以“提智向新 聚势前行”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了企业界代表与现场来宾全方位探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自动化产业如何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数字... [阅读]
4月12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解读了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分享了壮大战略人才力量和高质量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针对领军企业的人才需求,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力度,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阅读]
4月12—13日,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CICC青年工作委员会、CICC海上指挥控制专委会、CICC多域态势感知与认知专委会、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大数据与决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办的2025第十三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科学家论坛暨第三届海洋发展与指挥控制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