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快报  >> 查看详情

科技助力畜牧养殖智能化发展

来源: 中国产经观察   日期:2024-08-13 15:01:30  点击:89821 
分享:

       畜牧业被认为是农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从中国农村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畜牧业是其中最有动力的产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乡村振兴旨在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村庄,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养殖业的发展恰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有效减轻了农村的失业压力,帮助人们脱离贫困。
        中国知名农业科技领域专家苏志芬,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运用创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禽畜养殖方面,更是经验丰富,而今年正好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三十个年头。苏志芬从1994年加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工作至今,凭借其出色的能力以及领导力,一步步从普通员工提升到了管理层领导。温氏集团作为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配套相关业务的跨地区现代农牧企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组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掌握着畜禽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苏志芬目前担任温氏集团旗下新兴县新大地禽畜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协调各方关系,确保部门间的生产和运营正常进行,制定工作计划并且对新技术进行探索与开发。
       苏志芬在工作中发现,在传统畜禽养殖场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往往需要每天数次走进又闷又热的养殖舍,用手感受温度、用鼻子嗅闻空气,凭多年积累的直觉判断是否需要开窗通风或启动降温设备。这种依赖人工经验的粗放管理模式,不仅考验养殖人员的经验与体力,更难以避免因判断误差导致的环境波动——也许只是晚开半小时风机,就会让一栏生猪出现热应激反应;或许因为夜间保温不及时,导致整批雏禽的生长发育受阻。并且,还存在环境数据记录不完整、不系统的情况,由于多是简单的纸质记录,因此更难以对环境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无法为养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养殖人员只能凭以往经验应对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养殖环境。正是这些行业痛点,促使苏志芬研发出了这项名为智慧畜牧养殖环境监控与生产优化系统V1.0的技术成果。
       这个技术代表了现代畜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技术突破。该系统以物联网感知层、云端数据处理层和智能控制执行层为核心架构,三者协同运作,构建起一个覆盖养殖环境全要素的闭环管理生态。在感知层面,系统部署的多参数环境传感器网络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环境哨兵”,时刻坚守岗位,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关键指标。其监测精度令人惊叹,温度监测误差严格控制在±0.3℃以内,氨气检测灵敏度更是达到了0.1ppm,为精准调控养殖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智能决策能力。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环境调控模型,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养殖专家”,能够根据畜禽品种、生长阶段等特征,自动生成最优环境参数方案。随后,通过PLC控制系统,精准调节风机、湿帘、加热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畜禽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与传统人工调控方式相比,该系统将环境参数波动范围大幅缩小了80%以上,让畜禽生长环境更加稳定、舒适。同时,系统采用自适应优化算法,能够根据历史运行数据持续改进控制策略,使能耗效率提升25%-40%,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与高效养殖的双重目标。
       在数据应用方面,系统建立了完整的养殖环境数据库,支持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通过深度挖掘环境参数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关系,系统能够生成精准的生产指导建议,包括最佳投喂时机、疾病预警提示等,为养殖企业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配套的移动端应用实现了远程监控功能,管理人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随地掌握养殖场运行状态,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可与饲喂管理、疫病防控等其他专业系统无缝对接,构建起智慧养殖整体解决方案,为养殖企业的全面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该技术的创新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创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动态环境调控算法,成功解决了传统PID控制难以应对非线性环境变化的难题,让系统能够更加灵活、精准地调控养殖环境。开发的轻量级边缘计算架构,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降低了网络依赖,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的开放式系统平台,支持不同厂商设备的即插即用,大大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这些技术创新使得系统在环境控制精度、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该系统为养殖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畜禽成活率、饲料转化效率都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养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系统推动养殖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为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系统的性能还将持续优化,为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该系统凭借其精准的监测、智能的调控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环境管理的困境,为现代畜禽养殖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这一系统必将在养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引领养殖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持续迈进,开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篇章。
       然而,在畜禽产业蓬勃升级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此前国家环保局的调查中显示,由于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很大,且90%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治理设施,畜禽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极为普遍。大量畜禽废弃物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加剧了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畜禽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便于运输,大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由于城市近郊无足够的土地消纳大量畜禽废弃物,加之监管不利,造成畜禽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水乱排乱放,给大中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而苏志芬这项技术的出现,在有效监控内部环境体系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各个环节的精准调度以及对应发展,不论是在污染治理还是废物排放上,都能提供更多准确的数据支持,为解决畜禽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展望未来,苏志芬表示还将继续进行农业技术上的研究与拓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和现代化农业体系贡献更大价值,帮助打造更加智慧的农业发展模式。刘江晓

编辑 | 王宇

相关文章

  • 中国农学会与南京农业大学组织的“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启动 中国农学会与南京农业大学组织的“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启动

           根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部署,7月7日,由中国农学会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组织的“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4名大学生将在南京开展为期5周的暑期实习。        中国农学会、南京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港澳台办公室的科研、生活、实习导师,实习合作单位代表以及学生志愿者等... [阅读]

  • “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北京市节能降碳技术交流推广及供需对接活动召开 “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北京市节能降碳技术交流推广及供需对接活动召开

           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为6月23日至29日,活动主题是“节能增效,焕‘新’引领”。全国低碳日定为6月25日,活动主题是“碳路先锋、绿动未来”。        6月24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年度工作安排,中国电子学会联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通过线下线上方式举办“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北京市... [阅读]

  • “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第二十三期)举办 “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第二十三期)举办

           6月23日至28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辽宁省图书馆学会、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第二十三期)在辽宁沈阳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200余名阅读推广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主题为“AI赋能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特邀业界知名专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图书馆管理者,以及新媒体和... [阅读]

  • “好鱼用好料,渔用饲料非粮蛋白源的开发利用”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好鱼用好料,渔用饲料非粮蛋白源的开发利用”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6月2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好鱼用好料,渔用饲料非粮蛋白源的开发利用”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主旨报告环节,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彭墨以&ldq...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