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智慧与远见,认为中国理念和行动彰显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格局与担当。
“中国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着迷”
赤金走龙活灵活现,三彩骑驼奏乐俑惟妙惟肖,嵌松石立凤金饰件工艺精湛……“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正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物带领观众走近曾经的世界性大都会——长安。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彼此联通、相互影响,因此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法方策展人之一、吉美博物馆韩国和古代中国馆藏保管员阿诺·贝特朗说。
“我宣布,委员会决定19.COM 7.b.29通过!”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差异是我们成为人类的根本,也是我们的优势,人类正是在这种多样性中蓬勃发展的。我们是如此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我们都拥有灿烂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认为,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付出大量努力,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中国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着迷。”在西班牙IE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席菲利克斯·瓦尔迪维索看来,其中体现的和合共生理念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这离不开中国政府对历史遗产的保护、监测和管理付出的努力。”葡萄牙智库“中国观察”主席鲁伊·洛里多曾多次游览参观北京中轴线,在他看来,北京中轴线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与“中”“和”的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式茶饮风靡东南亚多国,成为中国企业挖掘历史文化时代价值、促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传统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2024年,取材于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常居中国的意大利视频博主阿雷赴山西打卡发布其中涉及的古建筑视频,播放量突破130万次。“游戏中的很多画面取材自玉皇庙、延庆寺、龙泉寺等知名景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让人着迷。”阿雷说,这款游戏把珍贵的中国古建筑介绍给更多外国民众,“相信未来有更多外国人跟我一样来到这里,感受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心动”。
“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法元首以书会友,《红与黑》《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等中译本法国名著作为中国“国礼”重返故乡;一件件纹样丰富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从意大利回到中国,中意两国“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的共识更加坚定……2024年,东西方文明双向奔赴的佳话不断延续,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设立,推动古典文明在当今世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希中领导人关心下,2024年希中文明交流互鉴成果丰硕,为世界作出典范。”欧洲研究国际中心欧洲—中国项目负责人乔治·佐戈普鲁斯表示,希中文明互鉴中心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先后成立,这为希中、欧中乃至世界科研机构在考古和文明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主席对巴中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视让我更加坚定相信文化交流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科帕卡巴纳要塞乐团艺术总监玛西娅·梅尔基奥尔便是其中一员。科帕卡巴纳要塞乐团是一支由贫困社区青少年组成的乐团,原本濒临解散的乐团在中国企业资助下得以重生,继续为当地民众和各国游客带来美妙音乐享受,还被列入里约热内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乐团积极参与中巴文化交流活动,用音乐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梅尔基奥尔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巴中两国务实合作和民心相通搭建了重要桥梁。”
在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最负盛名的卡尔纳克神庙区,中国和埃及的考古学家经过6年多合作发掘,让尘封3000多年的孟图神庙遗址逐渐重现往日图景。中埃联合考古队成员胡斯尼说,埃中同属文明古国,虽远隔山海,但在研究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等问题上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埃中团队多年合作,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与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越走越宽广。”如今,胡斯尼正自学中文,“期待未来能为埃中考古合作、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力量”。
“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力量”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未来,中国将不断积极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不同文明国家人民心灵相通,让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造福更多民众。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推进实施‘十大伙伴行动’,其中第一项就是文明互鉴伙伴行动。打造非中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非中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非中研究中心等具体举措,将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促进相知相亲。”南非中国问题专家谭哲理曾赴中国出席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他表示,近年来学习祖鲁语、阿姆哈拉语、马达加斯加语等非洲语言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非洲国家也掀起“中文热”,不少非洲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随着非中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入,双方在文化层面呈现出相互吸引的趋势。
“‘周五下班去中国’已成为韩国网络热词,韩国年轻人通过到中国旅行切身感受中国的开放和包容。”韩国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说,这样的旅行有助于韩国年轻人更多了解中国、正确理解中国。2024年中国不断扩大过境免签等来华便利化措施,外国来华旅游人数实现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之美,看见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科威特《阿拉伯人报》开罗分社社长法迪·菲利普·内森去年应邀参加了由人民日报社举办的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这次赴华经历让我亲眼看到中国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为各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法迪表示,“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等,不仅为共建国家提供经济发展机遇,也为促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搭建桥梁,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力量。”
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提醒人们,文明的核心意义在于人类相互支持,将促进多边主义、推动以和平方式实现全球普惠增长与发展。”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娜格玛纳·哈什米认为。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展现知行合一的大国担当,与各方携手共同书写多彩文明新篇章。
(本报北京、马德里、曼谷、里约热内卢、罗马、开罗、约翰内斯堡、首尔、迪拜1月5日电 记者周輖、颜欢、许海林、张矜若、陈一鸣、谢亚宏、沈小晓、戴楷然、莽九晨、张志文)
编辑:王宇
12月28日,由甘肃省科协指导,甘肃省材料学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等主办的2024甘肃省材料化学交叉前沿论坛暨第四届西部青年摩擦学论坛在甘肃兰州举办。甘肃省科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致辞。甘肃省内200余名材料领域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论坛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杨冠军、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席聘贤、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李文生等24位材料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并进行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旨在聚焦西部区域装... [阅读]
12月28日,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第三十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出席并主持会议,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总部党委书记陈英作2024年度学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学会理事、监事,分支机构主任委员、总干事和省(区)市电子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以及学会总部有关同志30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选举增补王海波、李立功为学会副理事长、理事会学会党委委员。选举增补姜青松为学会理事,同意彭志辉辞去学会理事。 会议表彰了学会2024年度&ldquo... [阅读]
近日,2024中国人工智能数字创新大会(CAIDIC 2024)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大会以会展融合的形式展开,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温州四大核心产业和“产业创新、城市更新“两大发展目标,还同步进行了4个主题报告、6场专题智享会、1场智能交互体验展。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探索产业趋势和合作机遇,吸引了线下线上超223万人次参会。 大会现场为鹿城入选浙江省通用人工智... [阅读]
12月23日,2024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冬令营在海南省海口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分别举行开营仪式,来自16个国家的50名华裔科技青年参加此次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视频致辞。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主持开营仪式。 在海南,营员们了解海南自贸港从蓬勃兴起正当时到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成效,聆听了“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生动介绍;在广州,营员们感受了广州... [阅读]